第30章(1 / 1)

然而十分明显的是,胜论体系中的宗教成分与其体系中的合理或科学成分相比是不占主导地位的,宗教的成分在整个胜论体系中与其占主导地位的哲学理论的结合是极不和谐的。

正理派与胜论派的情形类似,它以“十六谛”

作为其理论的基本模式,而十六谛中所探讨的主要是逻辑推理的形式、辩论的规则及认识真理的途径等方面的问题(在自然观方面大致与胜论派的观点相同)。在正理派的十六谛中,只有第二谛(所量)涉及了此派关于轮回解脱等宗教理论方面的内容,可见这类成分在此派理论体系中所占比重之微小。

宗教的成分与其它理论虽捏合在一起,但其所具有的外在性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无论上述两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都使印度哲学向人们展示出一种与宗教密切结合的特点。当把印度哲学与西方哲学及中国哲学相对照时,这一特点就显得更为鲜明。

-- 136

印度哲学921

第三节 哲学史料的残缺及年代的含糊

对印度问题较为注意的人都会知道,要搞清楚印度的历史是很困难的。印度本国留下的史料很不完备。不完备到何种程度?不完备到如果不依据印度国外保存的史料就不能勾画出印度历史的基本轮廓。

这与中国及西方(尤其是中国)

完全不同。中国古代的大多数朝代一般都有史官,负责撰写历史。中国的历史资料或文献又多又详细,人物和事件的年代多有明确记载。西方国家的古代历史文献保存虽不及中国完备,但依据本国(或本地区)保存的史料来描绘出自己历史的基本行程一般是不成问题的。印度的情况则极为特殊,其历史之不清楚是出名的。关于一个朝代或一个朝代的君王的年代的不同说法能相差几百年,这种情况在中国和西方是没有的。编写印度历史必须大量使用古代希腊、罗马、中国及穆斯林国家的古代旅行家和历史学家的记载。特别是中国的史料,对编写印度史有极高的价值。如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许多重要情况(国名、国王名等)

,在印度本国保存的史料中根本就没有提及。

印度哲学史是印度历史的一部分。印度本国保存下来的哲学史料自然也是不完备的。和研究印度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印度国外的历史资料一样,研究印度的哲学在很大程度上也要依赖印度国外保存的哲学史料。尤其需特别提及的是汉文和藏文的史料。就佛教而言,中国保存的汉藏文献要比印度本国保存的梵文、巴利文文献多。而印度其它哲学

-- 137

031印度哲学

流派的文献在中国的汉藏史料中也有保存。一些重要的印度哲学文献在印度本国已失传,而其汉译(或藏译)本却在中国保存了下来。如印度胜论派的《胜宗十句义论》,是一部简要阐述此派基本理论体系的文献,它与印度保存的其它胜论典籍既有相同一致之处,也有不少明显的差别,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但其梵文原本在印度已失传,因此汉文本就成了研究胜论哲学的第一手资料。再如数论派的根本经典《数论颂》(sakhya-karika)的注释之一《金七十论》,在印度也一直未找到能与之完全对得上的梵文原本,因而也是研究数论派的珍贵资料。至于其它关于佛教之外的印度哲学流派的零散记述,在中国保存的史料(主要是佛典)中更是不计其数了。

当然,这也并不是说印度本国保存的史料就没有什么,或没有价值了。印度哲学中的正统六派哲学的主要文献(原典)在印度本国还是保存了下来。这类原典一般称为“经”

(sutra)

,如《胜论经》、《正理经》、《梵经》等等。这些经大都非常简略,没有注释很难读懂。各派最初一般都有这样的经1,以后各派的发展主要就表现为对这些经的注释或对注释的注释。

如同要搞清楚印度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人物和文献的年代问题是很困难的一样,要想判定印度哲学中各派的创始人、主要经典的确切年代也是很困难的。关于印度哲学各派的原典的年代现在一般都没有最后定论,因为有关资料中关于各派

1六派哲学中唯数论派例外。

《数论经》不是此派最早的经典。现存数论派最早的系统经典是《数论颂》。

-- 138

印度哲学131

创始人等的记述都近于传奇或神话。如关于数论派和胜论派的创始人,一般的印度哲学史料都把他们说成是仙人,并作了一些离奇的描述1。

这类记载无法让人作为历史相信。

再如关于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有关他的出生年代根据各种资料和不同地区的传说有许多说法2。

耆那教亦是如此,关于其创始人情况的论述也很乱。耆那教最早的经典“十四前”已失传,而现存经典“十一支”

3还不为所有教徒承认4,至于最早经典的年代就更无从说起了。顺世论的情况更糟,它连本派系统的文献都没有流传下来,今天人们对它的了解主要依靠其反对派对它的批评性记载。

国外的许多学者在印度各派哲学的原典及其作者的年代考证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在看法上始终统一不起来。关于一个经的年代的不同说法仍可相差好几百年。由于印度哲学史料保存得不够完备,因而要想判定印度各主要哲学派别的产生年代、各派创始人及原典的精确时间,的确是很难办到的事情。目前所能作的也仅仅是划一个大致的时间范围,并尽量缩小这一时间范围的上下限之间的距离。

国外一些学者(特别是日本学者)在处理印度哲学中年代问题时所采用的一些方法(特别是处理印度正统哲学流派的年代问题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他们的方法大致是:一般划

1关于数论派的创始人迦毗罗(kapila)

,《金七十论》卷上记载说::“昔有仙人,名迦毗罗,从空而生……见此世间沈没盲闇,起大悲心。”

《百论疏》卷上之中说:“迦毗罗,此云黄头仙,亦云金头,头有金色,故以名之。”关于胜论派的创始人迦那陀(kanada)

,《百论疏》卷上之中说:“优楼迦,此云鸺鹠仙,亦云鸺角仙,亦云臭胡仙。此人释迦未兴八百年前已出世,而白日造论,夜半游行”。

2参见吕澂著:《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6页。

3原为十二支,一支佚失。处理方法我认为是比较科学的。

4白衣派认为十一支是教祖学说的真传,而空衣派则不承认。

-- 139

231印度哲学

定三个时期。一是派别基本思想萌芽时期(在这一时期,独立的派别尚未完全形成,但已出现了与此派后来的理论体系有关联的先驱思想)

;二是原典最初部分形成时期(现存印度哲学的许多古老经典都不是出自一人之手,其中既有最初形成的部分,亦有后人追加的部分。原典最初部分的形成时期也就是该派的正式形成时期或该典作者(派别创始人)的生存时期)

;三是现存原典定型时期(即原典出现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后人追加过程,最后定型的时期。现在我们看到的各派的原典即是此时形成的)。

这种印度哲学与西方哲学及中国哲学相比所具有的特点自然不止上述三个,但这三个特点相对其它特点则表现得更为突出。

-- 140

印度哲学331

第二章 转 变 说

对印度哲学史上各流派的分类有多种方法,从哲学体系的形式上划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转变说类型,另一种是积聚说类型。

转变说一般认为世界最初有一根本因,从这根本因中派生出万事万物。

第一节 属转变说类型的主要流派

在古印度的主要哲学流派中,明显属于转变说类型的有:数论派、瑜伽派、吠檀多派、大乘佛教的瑜伽行派。

数论派的转变说哲学体系是基于其因果理论的。它把世界万物看成一种结果,并认为这种结果如同世间其它普通的结果一样,必有其原因。世界万物的原因是一种根本因,数论称这种根本因为“自性”

(prakrti)。

自性是世界未展开前的一种精微或隐伏状态的物质,它虽然不能被感觉,但其存在却可以被推论出来。

为了解释处于未显状态的物质何以能转变出世上各种现象的问题,数论派提出了一种“三德”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世界上的各种物体都包含着三种不固定的成分或实在。

-- 141

431印度哲学

三种成分被称为“德”

(guna,由萨埵、罗阇、多磨组成1)

在世界的各种物体中,有不同构成的三德,或者是这种德起支配作用,或者是那种德起支配作用。

最新小说: 燃烧军团浮生记 领主:兵种上古神魔,就问怎么输 我!被PDD卖掉的世界冠军上单 重生归来的我,创造游戏世界 种田领主,我的技能无限进化 无限敏捷之赠品的崛起 乾坤世界有乾坤 wargame之新的传奇 全民种族模拟:开局成为蚁后 我的传奇币可提现